输送机械

地产工程,也在加速分化

发布时间:2023/1/10 21:37:58   
治疗白癜风秘方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

随着地产进入管理红利时代。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喊着对标制造业的房企越来越多了。

如果将地产项目全周期划分为投资拿地-设计建造-营销-物管这四个阶段,变革压力首先落在设计及建造阶段。

为啥?

这个阶段对项目的品质、成本影响最大,而这个阶段的周期最长,不确定最大,也是最容易产生偏差的环节。

对标制造业,设计建造阶段必然面临革新。目前,头部房企大多完成了产品标准化体系的搭建,工程环节的变革正在快速推进,工程管理的创新提速了。目前主要变化有哪些?未来会进化到什么程度?

对标制造业

工程建造正在走向标准化产品模式

最近,明源君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地产的商业模式,将经历项目模式-标准化产品模式-平台生态模式。但并并非所有阶段都可以完成模式进化的。比如营销阶段部分房企已经进入平台生态模式,而工程建造正逐渐进化到标准化产品模式。

这种变化,是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支撑房企的规模扩张的需要

大部分的房企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都会走出大本营,走向全国化。

而扩张的同时要保证管理不变形,需要一整套的牵引机制。将整个生产过程工艺做法及管理动作管理流程标准化,可实现在新区域快速复制。很多房企还会采用新老员工搭配的干活的形式,新员工做老项目,老员工做新项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快速复制。

②内部管理降本增效保质的需要

传统制造业竞争充分,利润空间低,需要向内部管理要效益。

房地产也从过去高达十几个点的利润,回落到八个点左右。降本增效是当前最大挑战。工程建造及管理全部标准化,一来降低了试错率,二来实现管理提效,三来也保证出品相对稳定。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变化:

1、生产建造工艺工法标准化

地产项目建造长期以来沿袭着“小作坊"模式。

一方面建造过程非常多环节为工人手工劳作,产品的质量高度依赖于劳务工人的水平;

另一方面,建造过程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和成本容易失控可控。

而标准化生产作业改善了这些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早期的混凝土是现场搅拌的,原材料的配比全看师傅的经验,搅拌不均匀的现象随时可能出现。后来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从原料输送、称重到搅拌、装车全是电脑控制,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随机性,有利于混凝土架构的连续性,提高了工程的质量。生产效率也极大提高,人工搅拌一小时生产30-50立方米,而商品混凝土企业可生产多立方米。

工程建造环节非常长,许多环节仍没办法实现模块化生产,流水线作业。但这几年生产工艺上陆续出现一些新变化,比如铝模替代传统木模,全混凝土外墙一体成型,自动爬架、高精砌块等等。

最近,万科一个项目在行业内引起一阵轰动。这个项目现场实现了标准模块化作业,从图纸深化优化设计、到集中加工、再到专业流水施工,实现了集约化生产管理。

项目现场设置了机电、装饰集中加工车间,把过去施工分散加工这个环节转移到了车间里,从分散作业到集中作业,统一管理,标准化生产,对于提升加工效率、优化材料质量都有很大提升。戳这里,了解智慧工程项目管理平台

万科是国内最早推行住宅工业化的房企,目前,其工程环节的管理标准也较具代表性,建造体系包括精益建造3+2之安全标准化工具箱、三个一百样板做法、节点构造做法、标准工期策划以及3+1工业化建造体系等等。

2、管理动作标准化规范化

一般而言,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包括六部分内容:工艺工法、管理制度、管理行为、流程指引、检查评估、考核评价。

地产是作为甲方而存在,真正下场干活的是施工单位及劳务单位。

甲方不是甩手掌柜,而是需求的提出者,也是标准的输出者。

事前,严格实施样板先行,要求施工单位将某个环节先做一个样板出来,甲方考核满意了,再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事后,输出管理标准。明源君了解到的,许多头部房企都制定自己内部的检查验收标准,比如交付前,需要完成施工单位自检-项目部检查-区域抽检-客户开放参观-正式交付这几个环节。

而且检查验收要求全过程留痕,每一步检查验收结果都要在线记录,明确验收情况和责任人,并跟踪整改过程直至销项,形成缺陷管理理闭环。

3、建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

数据显示,目前在职的农民工40岁以上已经超过50%,假设以中国的城市化率还有10年发展空间来计算,10年以后这些农民工已经很难继续承担工程施工工作。建筑业“后继无人”。

要摆脱用工荒的困局,只能走智能化建造,用机械替代人工。

近期,碧桂园旗下9款建筑机器人正式发布,引起了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0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