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机械

隐形冠军福洋生物用科技为玉米升级,传

发布时间:2022/12/18 9:20:10   

8月7日上午,多辆长达数十米的大货车,先后驶进位于德州市平原县经济开发区的山东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福洋公司”),厂区里带着红色安全帽的员工,驾驶着叉车,将产品运送到大货车上。

“每天到公司送原材料、运产品的大货车,大概有多辆。”福洋公司经理何万忠介绍,福洋公司以玉米深加工为基础,生物发酵为主业,拥有玉米淀粉生产车间、葡萄糖酸钠生产车间、变性淀粉生产车间、污水处理车间等五大车间。

其中,葡萄糖酸钠是公司利润值最高的产品,1吨能卖元,其是食品、工业、医药等行业是不可或缺的原辅材料。何万忠说,该公司的葡萄糖酸钠产能占全国的1/3,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同时,“福洋”品牌已走出国门,远销到东南亚、中东、欧美、非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从一家玉米淀粉加工作坊起步,11年间福洋公司立足玉米淀粉深加工领域,不断寻求生物技术产品更新和科技进步,发展为精细管理、规范运营、稳健发展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水平、成本控制、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均做到行业翘楚。

打响“福洋”品牌,年产值25亿元

详谈福洋公司的一路发展,得从该公司董事长张雷达说起。

张雷达今年51岁,是土生土长的平原县人。创业之前,张雷达在县里从事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因工作性质经常来往在平原县城与各乡镇内。工作中,他对淀粉加工、用途和经济效益有了一些认识,加之当地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多,他便起了从事玉米加工产业的念头。

年,张雷达在县里申请了亩土地,成立了一家玉米加工小作坊,建立了一条年加工15万吨玉米的生产线。“当时加工厂仅用了一部分土地,大部分土地是为往后企业壮大发展准备的。”何万忠说。建厂时就他加入福洋公司,参与并见证了公司的成长历程。

原以为,公司会按照所设想的方向发展,却不想被现实泼了冷水。开工头一两年,因为公司生产玉米淀粉的科技含量低,只能实现初步加工,产品不够精细,加之市场环境影响,导致销售状况很差,赚取的利润很微薄。

对此,张雷达想出了“延伸产业链”的办法:从单一玉米加工,延伸到以玉米淀粉为基本原材料,寻求产品更新和科技进步。年,福洋公司新推出了葡萄糖酸钠和变性淀粉两个新产品,建成了生产线。

“新产品走上市场后,销售供不应求,成为当时的新兴产品,也为公司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何万忠说。公司和齐鲁工业大学合作,由学校提供产品思路,生产由公司和学校共同完成。还跟华东理工大学合作,不断攻关国内外前沿新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福洋公司不断创新发展,与10多个院所高校合作,推进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扩大生产规模。发展至今,福洋公司一年能加工万吨玉米,产出70万吨的玉米淀粉。葡萄糖酸钠产品从最初的年产不到8万吨增长到25万吨,变性淀粉产品的生产也从最初不到1万吨增长到10万吨。

在扩大产品生产规模的过程中,福洋公司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精细管理,以优质高端产品在市场上开疆扩土,行业中打响“福洋品牌”。如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公司年产值实现25亿元。“今年疫情,公司防控措施做得好,没有停止过生产。由于公司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有效把控,销售也几乎没有太大影响,市场行情也不错,预估产值能比去年高出2亿元多。”何万忠说,7月份公司实现月产值3.1亿元,是历史同期最高的收入。

人才支撑,生产技术在全国领先

“用科技改变玉米,用玉米创造美好生活”是福洋公司的发展愿景;“科技创新”一直是企业发展思路。何万忠在采访中说,驱动创新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公司深刻理解“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并付诸实践。

福洋公司成立后,就积极引进专业院校人才,助力企业升级发展。“来我们公司工作的人才,除了有施展才能的平台,还提供优厚的待遇。”何万忠说,来公司的研究生,依据德州市人才‘黄金30条’政策,市政府会提供0多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再加上平原县里的补贴和公司发放的工资,这样算下来每个月能拿元左右的薪金。同时,公司还提供免费员工宿舍,用餐方面还提供补贴,“一个月下来基本花不到多少钱。”

记者采访过程中,在福洋公司的一间实验室里见到了一位神情严肃、眉头微蹙的女研究员。她慢慢转动显微镜上的旋钮,对屏幕显现的数据进行记录。她叫赵伟,是公司研发中心主任,今年41岁,已在福洋工作多年。

(赵伟在实验室做科研)

从厦门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赵伟选择回到家乡,来到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福洋公司,成为一名研究员。“之前就与老总张雷达接触过,公司重视科研的氛围也吸引了我。”赵伟说,她自小就对化学感兴趣,高中、大学期间,化学成绩几乎是满分。聊起化学,赵伟一改实验室中严肃、沉默的状态,变得活泼、健谈。

在福洋,赵伟牵头成立了40人的研发中心,其中30人为硕士生,负责现有工艺技术的研发和新产品技术的研发和储备。目前,团队正探索玉米分离蛋白粉、淀粉的产品结构以及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

通过研究,赵伟带着团队申请到专利48项,多年来他们还与高校合作,承接了国家项目研发。在葡萄糖酸钠产品的生产上,团队研发的绿色生产、连续发酵、菌种培养等多个新技术,技术含量在国际领先,其中,菌种筛选有一套高通量设备,是人工筛选速度的0倍。

(科研人员在操控设备)

“这套设备能让菌种筛选质量更好。同时,我们采用的连续发酵技术提高了发酵效率,将产品生产周期比最初缩短了5个多小时。”赵伟说,在生产成本上,公司采用的多项新技术提高了淀粉到葡萄糖酸钠的转化率,1吨比同行业降低了元。这些助力福洋公司成为国内葡萄糖酸钠生产基地。

想要技术不断创新提升,还得紧盯行业专家,将自主创新研发与良好的技术交流合作相结合。年,赵伟利用两个月时间,先后拜访、邀请15名正高级专家加盟,成立山东福洋生物制造工程研究院,成为德州市首个省级注册的民营研究机构,也是全省首家生物制造领域工程研究院。

赵伟介绍,该研究院主要为相关企业提供生产线设计、信息、研发、实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全方位服务。同时,汇集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齐鲁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山东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生物制造领域的高校、科研单位、生产型企业的专家、教授共计30余名。

“研究院汇聚业内顶级专家,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团队,能够助推产业格局,引领行业发展。同时,可以为福洋公司输送生物制造领域的前沿项目,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赵伟说。

自动化智能化,打出传统产业新动能

在福洋公司一处仓库里,放置着大量的完工产品,一个机械手臂正在忙碌的分拣产品。何万忠介绍,公司有8条包装线,产品生产出来后,由自动包装秤进行包装,然后自动封袋,通过传送带运输到仓库,机械臂会按不同类别分拣。“公司用上自动化设备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何万忠说,一个机械手臂,相当于6名员工的工作量。

除了自动化,福洋公司还实现了智能化。在玉米淀粉生产中,公司用上了智能系统,从投入原材料到产品加工完成,生产的每个步骤都能通过智能系统进行操作,生产周期大幅缩减;而葡萄糖酸钠加工,也有一套大数据控制系统,系统会分析温度、菌种等信息,根据反馈的数据,自动添加生产工艺信息,自行进行加工。

福洋公司的智能化程度,打造出了传统产业的新动能,成为行业标杆。十年来,福洋生物公司不断创新求变,一步步发展成如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玉米淀粉期货交割仓库。作为国内葡萄糖酸钠生产基地,福洋公司先后被任命为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生物发酵协会理事单位,参与玉米淀粉和葡萄糖酸的国家标准制定。

何万忠介绍,未来,福洋公司将与高校院所合作进一步合作,建设集创新科技园、大学科技城、综合交流中心于一体,年产值过百亿元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一批领跑同行业的精品项目,实现更多省级科研平台向国家级平台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手记

尊重知识和人才

才能更好为企业赢得未来

仅用10年时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为产值25亿的高新技术企业,并成为玉米深加工行业一方翘楚,福洋能够成功,除了创始人及其团队能抓住机遇、不断迎难而上外,最重要的源泉,是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这点记者在采访中印象深刻。

对于毕业于厦大、在公司工作多年的研发中心主任赵伟来说,福洋不仅提供了相应物质待遇,还提供了宽松的科研环境、充足的实验设备,以及跟省内外顶级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这让她能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更好实现自我价值。

事实上,对人才的尊重,还体现在该公司的很多细节中,比如提供免费公寓、用餐补贴等,记者注意到,公司还有一个供员工休闲娱乐的小公园,布置的也非常温馨。

有了人才,才有创新,有了创新,企业才能更好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这个逻辑不难理解。然而,当下人才缺乏目前成为制约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想要留住人才,除了“钱给够”外,宽松的环境,友好的科研、生活氛围,融洽的团队,同样不能或缺。而这恰恰是许多企业的短板。

福洋公司深耕的这个行业,玉米被称为“软黄金”,对任何一家公司而言,人才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软黄金”?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更好为企业赢得未来。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张婷通讯员程现昌张大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7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