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输送机械 >> 输送机械发展 >>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给后人留下了诸多
不可否认,洋务运动存在诸多局限性,比如洋务运动只是器物上的变革,而且洋务运动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然而,值得肯定的是,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务运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洋务运动给后人留下了哪些遗产呢?
第一,军事方面的“遗产”
洋务运动的一大口号是“自强”,所谓的自强,即提高军事力量。毕竟,洋务运动刚开始时,清政府正面临国内太平天国和国外列强的双重压力,所以清政府对于军事力量有很强烈的渴望,而军事力量的强大,除了需要先进的训练手段,还需要近代化的坚船利炮。
由于纯粹引进,容易受到列强的针对、欺负和欺骗,所以清政府也意识到独立生产军事武器的重要性。因而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就先后创办了包括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在内的二十一家军工厂。
由于这些军事工厂由清政府投资,由朝廷委派地方官员总办,而且不计成本、不计利润,所以尽管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还是留下了许多的“军事遗产”。
譬如,汉阳兵工厂。
汉阳兵工厂的前身是张之洞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湖北枪炮厂,当时,张之洞也是不惜巨资从德国采购最先进的军事设备。
所以尽管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却是中国近代使用最广泛的武器,甚至,在抗日战争期间,还可以看到不少汉阳造步枪。
第二,民用方面的“遗产”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许多民用企业,并且在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积极倡导下,这些民用企业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比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在建厂时,就向美国引进了包括轧花、纺纱、织布机全套机械设备,还向英国订了不少机器,当时,无论是纺织、钢铁还是其他制造业,都建立了不少机械化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的大量出现,不仅可以抵御外国列强的经济入侵,还给后人留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可以说,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民用企业已经初步奠定了近代国民经济的格局。
这是洋务运动留下的“工业遗产”或“民用遗产”。
第三,教育方面的“遗产”
洋务运动虽然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但在教育事业方面,洋务派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譬如,创办新式学堂。以往的学堂,学的是四书五经,学生们只埋头八股文,而洋务运动的新式学堂,除了有四书五经,学生们还要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还要有的还要学外语,这直接为军事企业和工矿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而且,培养人才虽然要付出很大代价,但人才带来的效益却是长时间的,当时,洋务派不仅创办新式学堂,还派遣留学生,这些遣美或遣欧的留学生,系统性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回国后在各领域都有突出贡献。
尽管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了,但洋务运动期间兴起的新式学堂和留学思潮却依旧保留了下来,而新式学堂和留学思潮的出现,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产生了很多影响,甚至民国期间出现的许多知名人物,比如鲁迅、陈独秀、宋教仁、黄兴和许多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几乎都受新式学堂或留学的影响。#洋务运动#
结语:
因此,晚清的洋务运动,算是揭开了中国近代史新的一页,是中国近代史链条上不可忽视的第一环,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