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输送机械 >> 输送机械优势 >> 精彩有料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内江两会好
内江市“两会”期间
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纷纷为谱写
新时代治蜀兴川内江实践新篇章
建言献策
努力把
“联通双城、全面融入、
配套服务、顺势提级”
这篇内江深度融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
大文章做实做好
结合内江自身发展
他们又有什么建议呢
代表建言
强化交通互联互通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市人大代表陈代兵
当前,内江正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内江作为唱好“双城记”主轴发展带腹心节点城市,正着力建设“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四区块”,实施“五项重大行动计划”。
建设“一带一轴一区”重要交通枢纽,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功能沿轴带疏解机遇,强化交通互联互通,深入谋划内江与成渝重大基础设施无缝对接,加快推进成渝高速公路扩能改造、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加快形成内江至天府机场“一小时交通圈”。
推动成渝客专公交化运营
吸引人才和资源要素融合聚集
市人大代表郑敏
在去年实施产业项目重点推进年的基础上,内江今年将大力实施产业项目提升年。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交通建设上,内江要加快川南城际铁路和成内自高铁建设,推进绵遂内铁路和雅眉乐自隆铁路规划工作,加快货运铁路改造,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同时要大力推动成渝客专公交化运营,提升内江高速铁路通达率和服务质量,吸引人才和资源要素有效融合聚集。
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
让交通枢纽优势变产业发展优势
市人大代表邓利军
建设“一带一轴一区”重要交通枢纽是内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内江可以持续增强农村公路服务能力。
近年来,内江交通基础设施经历了从少到多、由弱到强的转变,区域路网日趋完善。
我们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突出内江交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优势,除了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之外,还要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解决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问题,把农村公路变成实实在在的“致富路”,让交通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缓解城市堵点
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
市人大代表姚新红
交通拥堵是城市快速发展中的通病,治堵则考验着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邱家嘴立交桥、沱桥拓宽改造……这一个个“治堵”项目,让内江城区交通拥堵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空间骨架。内江要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在建设“一带一轴一区”重要交通枢纽过程中,要科学安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多从有利于城市发展、有利于群众生活的角度,科学规划道路布局以及人行过街设施。
抓实产业项目提升年
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市人大代表王静
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后劲、抓未来。我们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契机,聚焦产业项目提升年,紧扣资中县委“一个定位、两个布局、三大攻坚、四城建设、五城同创、六个资中”经济工作重点,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成德眉资同城化、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内自同城化发展,积极谋划生成一批在区域协同、产业配套、设施互通、平台共建、文旅融合等方面的打基础、利长远、顺应群众新期待的大项目、好项目,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持久动力,为内江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作贡献,助推内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加快崛起。
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代表王文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内江要瞄准这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向上向外、站高谋远。
以项目为抓手,用好用足用活中央、省给予的各项支持政策,最大程度把政策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紧密联动双城发展,重点发挥“成渝之心”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积极承接成渝两地产业转移项目。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产业项目重点推进年”为引领,积极推动产业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物流产业,打造大型区域物流中心,助推更多川渝产品“走出去”。深度融入区域协作发展,把发展外向型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内江,争取一批科技创新项目落地,促进内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实体经济
壮大高端产业集群
市人大代表曾敦友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内江工业要迎风傲立,稳扎稳打,稳中求好!
当前,要筑牢基础,建好园区平台,支持实体经济;补齐短板,解决好创新不足、产业链不长等问题;做优存量,优化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做强增量,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逐步形成高端产业集群。同时,加强融合,做好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数字经济;抢抓机遇,将内江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去发展;营造氛围,优化政务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工业、支持工业、大抓工业的格局。
加快新商圈建
大力发展“月光经济”
市人大代表兰徐
提档升级服务业,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主动融入西部陆海大通道,加快建设内江国际物流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蓉欧+”东盟国际物流中心,改造提升火车南站,常态化开行铁海联运班列,大力发展冷链、贸易和加工物流,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要巩固扩大万达商圈,加快建设城南新商圈及高铁站商圈,改造提升四方块传统商圈,提升城市人气商气。引进一批精品店,培育一批特色小店,发展一批文创民宿、特色餐饮,创新消费场景,刺激消费需求。要充分利用甜城湖夜景,加快打造六段锦等一批“夜间经济带”,大力发展“月光经济”。
扩大民企“朋友圈”
形成抱团发展良性局面
市人大代表魏琴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政府要加大力度,加强调研,进一步出台完善措施细则,推动“20条”“25条”等措施的落地落实;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引导和帮助本地民营企业“走出去”,加强和周边城市特别是川南经济圈的交流学习,扩大民企的“朋友圈”,帮助民企实现人才共享、技术互通、机制共振,形成抱团发展的良性局面。
民营企业家要充分看到中央和省、市坚定不移发展民营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坚定自身发展信心,抢抓历史机遇,在企业转型升级、技术革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多思考、多探索,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和内江发展实际,努力融入内自同城化发展和双城经济圈建设。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市人大代表赵永韦
内江经开区将进一步抢抓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重点聚焦降本减负,全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
聚焦转型升级,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企业升级,着力引进领跑全国全球的产业地标,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服务提升,全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行“一门一人一网一次”政务服务和“项目管家”服务机制,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科技引领建设“教育之城”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在资中开局起势
市人大代表姚奕丞
资中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主动作为,强化科技引领,加快建设“教育之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资中开局起势。
强化科技引领,构建产业基础支撑。持续用力做实“4+5+5”现代产业体系支撑,探索构建“研发设计在成渝、转化生产在资中”的产业互动模式,实现“接受辐射”与“产业提升”互促共赢;对接成渝功能疏解,加快承接成渝地区溢出机械汽配产业,以回家工程返乡创业孵化园为依托,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型汽(摩)配基地;聚集一批新型建材企业,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型建材大县;持续办好“20件事”,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布局,聚集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强的项目和企业;深化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成渝两地园区的合作,提升校地、园区融合发展水平。
强化人才支持,加快建设“教育之城”。利用地域、各方资源,借势借力分享优质服务,推进与优势品牌幼教、特色职教、高中教育的合作,加快教育园区建设。开展新一轮新型职业农业制度试点,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人才。
多措并举
激发职业教育潜力
市人大代表孙闻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内江要建设成渝优质人力资源培育中心,必须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激发职业教育潜力——
专门设置“职业指导诊室”。整合现有资源,打造标准办公区域,配齐设施设备,保证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培育专业职业指导师。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市统一职业指导师资培训,邀请全市知名职业指导教师到人力资源市场进行现场教学,充实职业指导师资力量,更好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开办特色课程。分析统计市场用工导向,增开特色培训班,邀请专业师资培育市场需求量大的实用性人才。采取与用工企业建立订单培训等方式,提高学员就业率。
加强部门联动。与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创业培训业务相融合,将失业人员、参培学员纳入职业指导重点人群,在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原有课程基础之上,增加职业指导相关内容,通过业务打捆的模式,提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成功率。
为内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唱好戏”提供科技和人力支撑
市人大代表王永红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渝优质人力资源培育中心”,既着眼长远又切合实际,是内江对中央“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的积极响应,也是内江加快构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格局的切入口,是内江做好“联通双城、全面融入、配套服务、顺势提级”的重要抓手,将为内江登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唱好戏提供科技和人力支撑。
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渝优质人力资源培育中心要注重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吸收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起具有高新特色、健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培育体系。要加强与优质企业合作、壮大市内产业集群、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研发投入,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内江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培育优秀人才,深入实施“甜城英才”引进工程、人才发展“三百计划”、鼓励返乡创业,吸引一批优秀人才服务内江、融入内江。要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四个方面的力量,形成广泛参与、合力推动、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立足资源“秀”出优势
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内江
市人大代表梁效宁
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内江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机遇的重要举措。内江要借助高新区、经开区科技孵化优势,加强宣传,“秀”出内江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内江“四新一大”优势产业积极引进更多的、更有实力的企业到内江落地,实现高新技术转换,推动内江在高新技术产业长足发展。
目前,成都和重庆还没有专门为科技企业提供封闭式研发基地。内江要充分使用已有场地和资源打造一所独有的科技封闭式研发中心,吸引成都、重庆两地的科技研发企业来内江进行快速的封闭式研发成果转换。同时,通过这些企业带动科研人员的二次培训。并且多家科研企业集中攻坚不仅可以加强交流沟通,还能提升科研效率,孵化更多的科研成果。
抢抓机遇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市人大代表唐铣
内江地处成渝地区双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位置,要积极走出去,在紧盯成渝地区的同时走向全国,跨出国门。其中,要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应该将定位重点放在“承接转换”上,决不能画地为牢。
要实现“承接转换”,内江首先要围绕“四新一大”优势产业不断完善要素保障,形成扎实的技术转移载体;其次要明确承接内容为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引进一大批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内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内江要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成渝优质人力资源培育中心”的提出不是好高骛远的幻想,而是有基础的发展定位。内江要以产业优势+教育优势为突破口,紧盯市场发展和企业需求,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定制式人才,通过学校教授理论+企业加强实践的“校企”合作方式,在内江形成全新的教育特色,为成渝两地乃至全国相关产业集群输送相关人才。
充分发挥“成渝之心”的动力源作用
市人大代表张志远
内江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主轴发展带腹心节点城市,必须坚持走创新驱动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成渝之心”的动力源作用。
在新时代,创新驱动离不开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两大核心要素,内江要从两方面主动作为——
建立区域创新协同机制,加快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坚持服务创新理念,推动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以科技力量顺应时代潮流,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建设成渝优质人力资源培育中心。一方面要把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作为内江发展的第一方略,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另一方面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凝聚起政府、院校共同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确保以充足的人才供给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坚持新发展理念
助推“双百”城市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市人大代表胡明
规划是建设的先导。我认为,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资中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突出规划的时效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解决老问题、拓展新空间、构建新支撑、增添新活力”的工作思路,注重开门、开明、开放,积极对接上位规划,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好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有效衔接,重塑县域发展新版图,为资中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充分彰显“苌弘故里、状元之乡、山水资中”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助推内江“双百”城市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市人大代表李可为
围绕全面实现“双百”城市建设目标,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有利契机,要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强化市政道路、管道、标牌等基础设施修补和公共绿地修复,加大公共地下停车场和地面立体停车场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与此同时,也要抓好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开展“五清”行动,巩固创国卫成果,重点治理好黑臭水体、小青龙河生态修复、垃圾分类、餐饮油烟、噪音污染等问题,让内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承接成渝产业转移
率先实现“中部崛起”
市人大代表唐铣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始终坚持工业强市,表明了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抓工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内江工业,正处于近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建议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瞄准内江优势产业、“四新一大”产业招强引大,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鼓励和引导加大创新投入,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引进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推动内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牢牢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发挥内江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做好承接成渝两地产业转移,率先实现“中部崛起”!
委员心声
抢抓战略机遇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市政协委员马小飞
内江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突出“产业项目提升年”这个重要抓手,发展壮大“四新一大”产业,实施构建“5+4+5”现代产业创新发展大体系行动计划。
要努力把“联通双城、全面融入、配套服务、顺势提级”这篇内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文章做实做好,持续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开展“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实施“亩均论英雄”专项行动,倒逼园区企业优胜劣汰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内江”建设,推动工业电子商务发展,建设成渝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成渝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协同区。
加快交通建设步伐
让“成渝之心”优势更优
市政协委员刘波
内江位于成都和重庆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先天优势。随着成渝高铁的建成,以及川南城际铁路、内自快速通道等一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相继建设,更加凸显“成渝之心”内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
我认为,项目是龙头。内江要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加快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科学规划储备一批项目,全力谋划生成一批项目,大力推进内江——大足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
交通建设先发力
后续发展添动力
市政协委员陈彬
“互联、互通、相融、互动。”在我看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发力,才能为内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储备发展动力和后劲。
我建议,首先要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优先推动内江与自贡、与川南城市、与成都重庆等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与成都、重庆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在交通线路上搞好连接;其次要做好各项要素保障,加快已有的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三是要及时谋划项目、生成一批重大项目,助力“一带一轴一区”交通枢纽建设。
推进“一带一轴一区”建设
增强内江产业配套能力
市政协委员唐南胜
一体化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打破行政壁垒,联通成都重庆,促进内江与成都、重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更加高效便捷。尤其是内江——大足高速公路建好后,内江到重庆主城区的时间将大幅缩短,进一步拉近两地距离。
我认为,通过新一轮的“一带一轴一区”交通枢纽建设,将促进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进一步优化内江人才发展环境与条件;通过人流、物流,带动人才流动,共享一体化发展的舒适人居环境。同时,枢纽内江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内江的产业配套能力,更好地承接成都、重庆产业转移,让更多的企业实现研发在成渝、生产基地在内江,加快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集群。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内江路桥集团将谋划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苦干实干顽强干,在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先行先试,贡献力量。
推动基础设施先行
提升内江的聚集力
市政协委员李益彬
谋定而后动。在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首先需要认真审视市情,发挥内江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内自同城化、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先行,在加快建设“一带一轴一区”交通枢纽中,强化内江城市功能,提升内江的聚集力。
我建议,在融入的过程中,要先做到“内通外畅”。一方面,加快内部枢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优化内部交通环境,尤其是进一步畅通内江中心城区的路网交通。另一方面,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利用好川南城际铁路等交通项目,与兄弟城市抱团发展壮大自身力量,聚合资源优势全面融入,提升内江城市功能。
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提升项目支撑发展水平
市政协委员王彤
新机遇、新形势下,市商务局将主动适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工程”,提升项目支撑发展水平。
积极对接中央、省“十四五”规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南向开放、区域协同等重大战略机遇,聚焦现代服务业、外向型经济等重点领域,谋划包装服务业项目不少于个、总投资亿元以上。提升“四个走”工作方法,做好与中央、省对口部门衔接,确保纳入省重点项目盘子的项目数5个以上、省“三百工程”14个以上、市级重点项目85个以上。全力争取服务业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支持,推进内江国际物流港、新华集团内江产业项目、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第三产业投资额增长15%以上。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内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市政协委员林海亮
科技如何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第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这些都取决于科技成果转化。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的重大机遇,内江科技成果转化有许多“文章”可做。
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规律,把准科技成果转化着力点、用力大小和用力方向,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推动创新创业中心、创新示范中心、研发中心、实验室、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成果转化高端平台与学生实习实践培训基地、研究生科研实践工作机构等中低端平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平台多元化建设;充分借助“天府科技云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效率。
同时,鼓励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各种新标准,以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甜城英才”带科技成果进入内江,支持用智力成果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为内江经济发展服务。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冷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创新主体,推动内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功转化中心,企业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只有顺应市场规律,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大环境下茁壮成长。我建议进一步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构建促进企业创新的制度体系,不断强化企业负责人的科技创新意识,鼓励并指导企业用好市级各类平台,建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落实各项惠企政策,让企业共享创新发展的各项红利,助推内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机制入手
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市政协委员谢碧文
内江迎来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建设成渝优质人力资源培育中心,要不断强化人才支撑。首先,要重视地方人才资源利用,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积极作用,通过每年评比表彰奖励一批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提升本地人才的归属感。其次,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市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坚持市场导向办学,主动对接创新发展需求,建立依据产业需求的靶向人才培养体制。最后,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推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引进模式,鼓励高层次人才带团队、带项目、带技术来内江创新创业,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科技团队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1+3”思路
推动内江成为
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区
市政协委员苏晓蓓
“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发展定位,与内江之前的科技发展定位一脉相承。市科技局将按照“1+3”的思路,进行总体谋划和推动落实。
“1”,即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市和示范区。通过跳起摸高、示范引领,推动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3”,即三个领域。一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布局,以三个国家级园区为引领,以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揽,实现联动、协同推进,构建内江创新大格局,实现科技创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二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平台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特别是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使内江成为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区。三是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强化政策支撑,加大服务保障,营造“双创”氛围,加大人才聚集,让各类人才共同为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献智献计献策。
构筑人力资源市场
联动机制和智能化服务机制
市政协委员陈小平
“成渝之心、联通双城”。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发展机遇,强化人力资源培育工作是关键点。内江要搭乘这个机遇快车,从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多地多方人力资源交流协作、人力资源内江精品特色品牌创建与宣传等方面着手,多角度多模式来搭建人力资源活动平台。
政府一方面要强化机构建设,以人力资源部门为主体,构筑人力资源市场联动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人事管理,以市场需要为目标,创新人才通道,构建多方联动,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引进技术、技能人才,扩大对企业用工需求的动态监测。另一方面,要创新形式,以智能化方式优化人才服务机制,加强对乡镇、街道人力资源服务所的创新建设,把人力资源保障服务机制延伸到行政村、社区;对人才招聘活动加强智能系统、功能的运作,让人才简历精准投递。
全面系统谋篇布局
推动实现“双百”城市建设目标
市政协委员黄梅
“双百”城市建设要抓住内江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考虑到如何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成渝服好务,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不但要考虑到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万人的目标,还要考虑到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后,内江的承载能力、消化能力。
要全面系统地谋篇布局,把发展重点放到围绕建设“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四区块”,实施“五项重大行动计划”上来,建设“一带一轴一区”重要交通枢纽,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渝优质人力资源培育中心,建设成渝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成渝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成渝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服务基地,做好“联通双城、全面融入、配套服务、顺势提级”这篇大文章。
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还针对改造老旧道路、减税降费
养老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
建言献策
这些贴近民生的话题
你一定都关心!
代表建言
发展夜间经济
做强会展经济
市人大代表马志强
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首先要结合省上实施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计划”,结合内江实际制定出台相关发展意见和扶持办法。发挥内江区位优势、抢抓机遇,促进内江物流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快电子商务集群网状发展,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进一步搞活商贸流通。
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和本地优势资源,打造地标性夜生活聚集区,提升城市消费。做大做强会展经济,搭好平台、办好地方特色展会,进一步扩大地方影响,提高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抓好城市建设
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市人大代表张朝良
要确保年完成“双百”城市建设目标,我认为首先要高质量完善城市规划。坚持精描细绘,加强对城市空间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完成大冲山地段控制性详规修边。
要高质量抓好城市建设。坚持精雕细刻,加快断头路、老旧小区等改造,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新建龙湾路等10条道路,提升改造江家街等10条背街小巷,确保东兴南部新城、椑木新城提质扩面。要高质量强化城市管理。坚持精耕细作,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加强道路、广场、绿化等市政设施管理,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委员心声
扩大招商引资增量
助推经济迸发活力
市政协委员朱慧
招商引资是做大投资增量的第一抓手。市经济合作局将聚焦“项目提升年”,着力扩大招商引资,助推全市经济迸发活力。
一是办好招商活动。初步谋划香港·内江经贸交流活动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25次。二是抓好重点产业。聚焦“5+4+5”重点产业,寻找对接更多目标企业,强化在谈项目跟踪和已签约项目后续入驻服务,促进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三是深化国际合作。依托内江国际物流港、“蓉欧+”东盟国际物流中心、越南—四川农产品交易(分拨)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开放平台的建设,持续跟进落实欧洲、日韩等区域项目合作意向,推进与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城市在工业、经济、文化和旅游等领域合作,主动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
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市政协委员宁光辉
目前,内江正在规划建设6平方公里的国际物流港,已引进香港新华集团“蓉欧+”东盟国际物流中心、越南农产品交易(分拨)中心等重大项目,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已开工建设,将打造成服务川渝、面向全球的重要物流和商贸流通基地。
建议内江聚力加快这些项目建设进度,充分发挥好项目作用,利用通关时间更加方便快捷的优势,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高内江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有力助推内江服务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对标抓好贯彻落实
市政协委员张浩
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都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尤其是税费减免政策落地让民营企业得到了真正实惠。但是,现实中还有一些政策落地有一定的困难,建议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尤其是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及省上相关政策等,结合“内江民营经济25条”等政策措施,对标抓好贯彻落实。同时要帮助企业解决人才不足、成本增加、融资困难、技改投入不足等实际困难。
把减税降费“省下来”的钱
真正用到企业发展中去
市政协委员邱璐
从年开展减税降费工作的经验来看,一些民营企业家因为对地方财税法规和税收优惠政策不了解,导致不能更好地用好用活好的政策。希望利用工商联、政协等民营企业家比较集中的平台,加大对民营企业家的政策宣传。
减税降费的目的是希望企业得到发展。年10月,我市开始实施“增量留抵退税”政策,希望盘活民营企业的资金,解决融资难问题,也希望通过这部分退税引导民营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建议政府加大对民营企业家这方面的引导和扶持,让他们把减税降费“省下来”的钱真正用到企业发展中去,从而更好地培育地方税源,促进经济长效稳定发展。
想办法留住人才
“订单式”培养输送人才
市政协委员李达伟
作为成渝腹心重要节点城市,内江在构建优质人力资源配置中心方面,有充足的优势和底气。我建议要从留住人才和人才输出两个方面着力,扎实做好人才培育工作。一要想办法留住人才。大力扶持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合作,切实为劳务人员特别针对高智慧、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加大科研投入,创新奖励机制,提供优质权益保障,包括解决入户、子女入学、养老保险、医疗福利等。二要紧盯成渝两地人才需求。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利用内江本土高等院校资源,实现人才“订单式”培养和精准输送。
来源:内江日报
文稿:尤奇星、姜晓凤、段春秀、刘小玲、徐艳梅、徐静
编辑:张佳瑜、唐中明、郭丽娜